桥艺术空间

版权所有:桥艺术空间 京备案:京ICP备18022786号-1 网站建设:中企动力 北二分

展  览

EXHIBLTION

2021

2022

浏览量
展览

语上

没有此类产品
作品展览
展览介绍
艺术家介绍
展览作品
视频
 

1980年代以来,中国当代绘画的发展曾有两条主要的路径:追求社会学的前卫或美学的前卫。与此同时,其内部还有一个不断砥砺与博弈的二元对立的话语。近年来,当代绘画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一个突出的特点,在于创作路径的多元化:比如,有的强调修辞与叙事的建构,有的从个人的文化记忆出发,有的则涉及对图像生产与观看机制的反思,有的则追求观念化的表达。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切入,最为重要的,仍然是对个人创作逻辑的捍卫,以及创作方法论上的自觉。

张从云近年在绘画领域做了积极的尝试,不断的探索,不断的试错,形成了鲜明的个人风格。他的绘画放弃了二元对立的话语,而是秉承了消融、调和的绘画原则。在他的作品中,始终存在一个“中间地带”。这个地带涉及中与西,古与今,同时也介于学院与当代之间,传统与当代之间。这些绘画要素既为作品赋予了张力,也成为作品意义的索引。亦即是说,来源于不同时空与文化语境的绘画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砥砺与对抗的状态,同时,也在生成一种新的意义。然而,新意义的产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对于艺术家来说,首先要解决的仍然是画面的视觉语言问题。在《蜃山》系列作品中,从语言与修辞的角度讲,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对视觉语言的“再编码”。“编码”(code)原本是一个具有西方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词汇,意旨通过视

觉表征系统为作品的形式、风格赋予一种原创性的意义。所谓的“再编码”,也即是说,艺术家需要对既有的视觉资源、图像、艺术符号,予以重新的构建。这种构建既可以是风格的、图式的,也可以是视觉形式,但最终,都需要将其重新纳入到一种新的绘画结构中。不过,通过语言的编码与画面的视觉结构,可以看到艺术家更为内在的创作诉求,那就是“回归传统”,抑或说,立足于传统的视觉资源,予以当代性的转化。事实上,从云作品中弥散出的东方文化的审美气息与坦培拉这种媒介也有关联。坦培拉不仅为作品注入了媒介的“物性”,同时,在层层的渲染与渗透之中,又使其散发出水墨写意的氤氲之气。

康蕾与从云的作品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强调语言、注重媒介,在视觉——文化心理的表达方面,都有一种文化回归的意识。两人的主要区别,还是创作路径的差异。在早期的作品中,康蕾更为着重的是媒介在现代主义层面的语言转换。一方面是追求“有意味的形式”与个人化的表现语汇;另一方面是挖掘视觉语汇背后蕴涵的东方文化心理,比如意象、诗性,及其线性表达中的书写性。《距离》是其近年的主要作品。艺术家呈现了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戏曲世界”。这种陌生首先来源于蓝色制造的“间离效果”。康蕾认为,这种蓝色是用来表现无形天空的视觉感受和她本人经验及认知的最理想的颜色。但是,将戏曲人物笼罩在统一的蓝色氛围下,不仅在视觉,还是文化心理上,都会带来一种距离。心理距离的强化,还在于艺术家将自身映射在作品中,力图进入那个充满个人想象的“戏曲世界”。尽管在同一个画面,但艺术家仍然是一个“他者”,一个闯入者。在这个过程中,角色与身份的差异进一步强化了心理距离。疏离,其实也是一种对话,抑或是艺术家对自身,对自身的性别与文化身份的一种思考?事实上,在《花间词》和《乐园》系列中,艺术家也呈现了由人物、植物、动物组成的世界。亦即是说,康蕾的作品始终隐藏着一种对身份的反思。批评家吴洪亮先生曾这样评价康蕾的作品:“艺术家凭借自我的敏感与理性的剖析将这种感受通过物象所产生的寓意传递出来,绚烂、美好、诱惑、纠结、渴望甚至恐惧皆蕴含其中。但它们又始终与现实保持着距离,就如同画面和我们永远保持的那种距离,仿佛是另外的一个世界,有自己的尊严,很近但不易穿越。”

 

何桂彦

2017年11月21日

 

前言

未找到相应参数组,请于后台属性模板中添加

康蕾

1999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学士学位。

2002年 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获硕士学位。

2002年 留校任教,现为中央美术学院 油画系教师。

 

个展

2016年 无边的生长 今日美术馆 北京 中国

2015年 四月青蓝 大都美术馆青年艺术空间 北京 中国

2014年 距离与对话 当代艺术博物馆 巴拿马

 

联展

2017年 ASIANOW“SHIFT 移形幻影”双人展/巴黎/法国

2017年 智造中国当代艺术巡展/利马/秘鲁 

 

 

 

 

2017年“绘话”当代艺术展/年代美术馆/温州

2017年 肖像展/皇家宫殿菲特烈堡/丹麦

2017年 后东方学  当代绘画作品展/大皇宫/巴黎/法国

2016年 来自中国美术馆的艺术/新加坡

2016年 中国美术馆收藏青年美术家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6年 色彩共生-中国当代艺术展/当代艺术博物馆/巴拿马

            国家画廊/哥斯达黎加

2016年 自·牡丹亭 当代艺术展/金鸡湖美术馆/苏州

2015年 中国精神第四届中国油画展 心像/中国油画院/北京

2015年 气·度/中华世纪坛/北京

2015年 感知中国/悉尼/澳大利亚

2015年 中国全国美展国际巡展/明斯克/白俄罗斯

2015年 东方之美PALACIO SCHACHT/智利

2015年 历史的温度 上海/北京/南京

2014年 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获奖提名作品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4年 中坚-70年代今日美术馆/北京

2014年 灵感高原UBC/亚洲中心/温哥华/加拿大

2013年 CAFA教师创作特展/中央美院美术馆/北京

2013年 来自北京/纽约艺术学院/美国

2013年 中德新表现主义大展/中华世纪坛/北京

2012年 中国美术世界行/柏林/德国

2012年 未来与现实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1年 第四届全国青年美展优秀奖/中国美术馆/北京

2011年 艺术家眼中的当代中国优秀奖/关山月美术馆/深圳

2010年 第四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中国美术馆/北京

2009年 艺术中国获新锐作品奖/环铁时代美术馆/北京

2009年 无镜女性艺术展/白盒子美术馆/北京

2008年 平远中央美术学院五人展/今日美术馆/北京

2007年 融合与创造学术邀请展/首都博物馆/北京

2004年 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美术作品展铜奖/太庙/北京

 

张从云

 

1976年  生于北京

1991—1995年 中央美术学院附中

1995—1999年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二工作室 获学士学位

1999—2001年 任教于中国戏曲学院附中

2002年至今   任教于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

 

 

 

展览

2017年 智造-中国当代艺术展/利马/秘鲁/普罗维登西亚/智利

2016年 马来西亚Pulau Ketam 国际艺术节

2016年 色彩共生-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交流展/巴拿马当代艺术博物馆/哥斯达黎加国家画廊

2015年 东方之美-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展/智利圣地亚哥沙赫特宫

2014年 作品《田园》、《惊梦系列》等参加‘跨越大洋’-中国艺术家当代作品展/巴拿马现代艺术博物馆

2014年 探寻的脚步-展洲国际当代艺术展综合材料篇/济南美术馆

2013年 作品《午夜》、《松溪图》参加‘跨越大洋’-中国艺术家当代作品展/巴拿马运河博物馆/委内瑞拉国家美术馆

2012年 作品《芦水图》、《竹石图》参加‘中式表现’2012油画作品邀请展/凤凰艺都美术馆

2010年 原道 2010·瞰/北京时代美术馆

2010年 作品系列参加天降玄乌联展/西山美术馆

2008年 作品《墨像》等参加五人联展/小寒林画廊

2008年 系列作品参加平远-中央美术学院五人展/今日美术馆

2007年 作品《荷系列》参加圆-联展/798安妮画廊

2007年 作品《松》、《溪水图》参加有序-无序联展/瀚嘉峰画廊

2006年 作品山水系列参加中央美院城市设计学院教师展

2005年 作品《松水图》参加纪念卫天霖研究基金会成立25周年展/首都师范大学

2005年 作品《夜色平遥》、《平遥印象》参加写意平遥作品展/太庙

2004年 作品《午夜》参加第三届中国油画展北京展区展

2003年 作品《有花的房间》参加今日美术馆首届青年美展

2002年 作品《午》、《PM12:00》等参加埃及中国造形艺术展

2001年 系列作品参加UN-title展/北京音乐厅画廊

2000年 作品《院子系列》参加四个人的画展/北京云峰画廊

1999年 作品《院子系列》参加中央美术学院毕业生展获中央美院王嘉廉奖学金/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康蕾《花间词10》坦培拉  80×40cm  2014

 
 
 
 
 
 
 

康蕾 《花间词8》坦培拉  80×40cm  2014

康蕾 《空间随笔3》坦培拉  直径50cm  2013

康蕾 《空间随笔1》坦培拉  直径50cm  2013

张从云 《银山晚雪》  布上丙烯  200x200cm  2015

张从云  《山障》  综合材料  160x170cm  2015

张从云  《夜树》  布上丙烯  160x170cm  2016

张从云 《墨树》 布面丙烯  160x150cm  2015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暂未实现,敬请期待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评价

暂时没有内容信息显示
请先在网站后台添加数据记录。